摘要: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是依靠智能化设备,不同学校、不同区域的学生通过网络跨越空间,实时同上一堂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。其目的是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,城镇学校带动偏远地区学校,逐步缩小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、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,实现优质资...
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是依靠智能化设备,不同学校、不同区域的学生通过网络跨越空间,实时同上一堂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。其目的是让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,城镇学校带动偏远地区学校,逐步缩小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、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,实现优质资源共享,促进教育均衡发展,让学生都享受到公平、有质量的教育。
事实上,通过“网络同步课堂”,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了多少?这根连接城乡教育的网线能够始终保持畅通吗?城乡教育发展是长长久久、共融共生,还是短暂交汇即分道扬镳?“网络同步课堂”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呢?下面,我们通过某县一则宣传报道的数据来诊断一下。
“(某县)累计投入资金260万元,先后在42所学校建成‘同步课堂’互动教室46间,服务全县小学阶段868个教学班及32706名学生,两年来累计开课600余节。”
两年,600余节课,868个教学班。通过这些数据,我们不难看出,投资260万元建起的46间互动教室利用率并不高,学生通过“网络同步课堂”受惠很少。平均下来,一个班级一个学期只能共享一节课,有的班级甚至可能连一节课也没有共享过。据了解,这并非个别地方、个别学校发生的现象。
毋庸置疑,作为“互联网+教育”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作为国家“扶贫先扶智”举措中的一种手段,“网络同步课堂”丰富了薄弱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,为不同地域的教育协同共进提供了可能。但是,许多地方的“网络同步课堂”轰轰烈烈上马,热热闹闹地展示过后,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便杳无音信。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成为“空中楼阁”,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没能够做到物尽其用。那么,如何让“网络同步课堂”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、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呢?
一、创建科学的管理模式,完善奖评机制
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有头无尾,轰轰烈烈地开始,悄无声息地收场,原因之一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。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、考核是“网络同步课堂”长远发展的保障。
课堂同步牵涉到至少两所学校,每一节共享课都需要技术支持,需要主校、分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及时跟进,需要主校、分校的任课教师共同协作,操作起来较为烦琐。作为主校的优质学校和城市学校,负责提供高质量的现场课堂教学。这既是对主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次检验,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考查。面对这样一种跨校区、跨地域、有难度、有压力的授课方式,要想让它常态化并切实发挥作用,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,制定促进并保障其发展的配套管理制度: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上,成立“网络同步课堂”学校命运共同体,制定主校与分校协作互助的章程,加强过程性管理与监控,对双方学校进行“捆绑式评价”,用行政手段推动、保障同步课堂的运行;从学校层面,实行“双向管理、共同备课、双向评价”机制,主校、分校分别对教师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,对教师工作量进行认定,对教师备课、上课和课后研讨情况进行指导、管理和评价,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,保证同步课堂在常规化运行中的数量及质量。
二、着眼长远发展,做好课程顶层设计
立足实际需要的课程顶层设计是“网络同步课堂”发展的基础。网络同步课程的确定,需要主校、分校统筹安排。薄弱学校对共享课程有哪些需求?针对每个学科,主校每学年、每学期可以提供多少节共享课程?能够共同开展多少次针对共享课程的线上研讨活动?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。课程规划的支持,一要根据主校的师资力量,二要依据分校对课程的需求。主校执教教师应该以学校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等为主,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,真正起到教学、教研的示范引领作用。同步课堂的主校、分校教师最好能同年级、同学科、一对一或一对多“师徒结对”,进行“点对点”的精准帮扶。
有效教学要建立在适宜的学情上。因此,优质的学校课程还须立足学生实际,进行共享课程规划时要对主校、分校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。同样的教学内容,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学生接受能力一样吗?同样的教学手段、学习方式,不同地域的学生领悟能力一样吗?学生在主校听课与在分校通过网络传输听课,效果有哪些不同?面对种种差异,如何调和、折中?怎样既让优质学校的学生“吃得好”,又让薄弱学校的学生“消化得了”?这些都是规划同步课程时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站在为学生长期发展服务、有利于教师业务提升的角度进行共享课程建构,是同步课堂健康、有效运行的基本支撑点。
三、做实线上线下教研,提高师资水平
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事物,是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需求,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,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其一,主校、分校学情不同,学生的基础、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。同样的教学设计,很难实现面向全体、因材施教。
其二,授课教师要兼顾两边的学生,学生数量多了一倍,学生回答问题的概率减少一半;分校学生自主学习、小组讨论的效果如何,授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,也就缺失有的放矢的指导。主校、分校的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效果都大打折扣。
其三,网络教学受天气、网速、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,会出现传输延迟、画面不清晰、教师播放的课件分校学生看不到等现象,造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受限、互动不及时,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,影响教学效果。
其四,分校教师的依赖性增强。偏远地区学校、农村学校在教研方面大都比较薄弱,这也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。实施“网络同步课堂”后,分校教师处于辅助地位。在备课、上课方面,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了依赖情绪,责任感弱化。
打造“网络同步课堂”的目的是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,实现优质资源共享。在此,我们有必要再深入思考一下:实现优质资源共享,究竟要共享什么优质资源?在建立网络共享系统的时候,硬件配套设施——先进的教学设备已经拥有了;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——备课所需要的素材,教师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都可以获得。那么,最终要共享的应该是先进的师资力量、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堂。因此,笔者愚见,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是国家在目前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,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入和输出架设的“研教”之桥,其最核心、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,促使“助教”成长,实现主校、分校教师双边能力的提升,全面提高师资水平、办学水平。那么,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?
一是分校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同步课堂中的责任。分校教师在课堂中是“助教”,而不是旁观者。主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,“助教”不仅要维持纪律,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、个别辅导学习滞后的学生、配合主校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等。
二是分校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同步课堂中的学习任务。分校教师要带着备课中的思考和问题,像学生一样认真聆听主校教师的授课,从中领悟、学习主校教师的教学艺术,记录下自己的所思、所获,自觉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。
三是加强协作教研。对每节同步课,双方教师在课前要进行研讨,共同备课;授课过程中,分校教师要配合主校教师指导学生,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;课后,分校教师把学情总结反馈给主校教师,双方对教学设计、教学效果进行诊断,通过评课、议课等活动改进教学设计,提高备课、上课水平。
四是学校、教育主管部门为参与“网络同步课堂”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,设立研究课题,建立奖评制度,激励教师积极参与“网络同步课堂”,共享教研成果。
面对“网络同步课堂”这一新型教学方式,教师要更新观念、重塑角色。主校教师和分校教师的协同合作如同师傅带徒弟,双方共享课堂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口传心授、教学相长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优质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让每次课堂共享都成为“助教”教师的学习场、练兵场,成为双方共同成长的演练场。在一次次的课堂实战、互动交流、切磋打磨中,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提升。
教育部出台的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指出:“要推进网络条件下的‘精准扶智’,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,以专递课堂、名师课堂、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,开展联校网教、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,实现‘互联网+’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差距,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,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”由此可见,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是响应国家“精准扶智”号召,“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”的重要举措之一。薄弱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作为被帮扶的一方,只有拥有优秀师资,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的课堂教学。因此,“网络同步课堂”的建设应该致力于形成教育合力,打造线上线下教育共同体,充分利用每次课堂共享开展有效教研,通过共享、共研和共建探索教师队伍培养、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,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及学校办学水平,实现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。
教育是踏踏实实的,来不得半点虚假;教育是勤勤勉勉的,来不得半点投机;教育关乎一代代人的成长,关乎国计民生。如果“网络同步课堂”沦为互联网下课程改革的“政绩工程”和噱头,就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对教育的严重渎职。让对教育的每一分投资效益最大化,让教育向着更均衡、更优质、更公平的方向发展,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享有优质教育,是责任,更是使命。
(作者简介:陈桂珍,山东省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,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,山东省散文学会“青少年写作讲堂”讲师,《新锐作文》特约撰稿人。先后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祝你幸福》《读者》《教育家》等报刊发表散文、教育教学随笔、诗歌等50多篇,编著有《孩子们最喜欢的唐诗》《孩子们最喜欢的宋词》《知行合一小古文》《古籍里的中国故事》等多部书籍及绘本故事;随笔《陪伴你一程、温暖你一生》在《山东教育报》连载24期。)